n137477

不好,印度人居然开始反思了!印度经济学家帕纳加利亚说:印度本可以在20年内完全取

不好,印度人居然开始反思了!印度经济学家帕纳加利亚说:印度本可以在20年内完全取代中国,然而在这10年来印度制造都还是一个空谈,这就算了,更大问题是又失去了美西方产业的转移机遇。 先说物流,这是制造业的血脉。中国能当 “世界工厂”,靠的是高铁、港口、公路织成的运输网。咱高铁里程 4.6 万公里,占全球 70%,货运成本低到吓人。可印度呢?莫迪上台时喊着要建 10 万公里高速公路,10 年过去了才修了 5.3 万公里。铁路更是惨不忍睹,全国铁路网还是英国殖民时期的老底子,货运速度比牛车快不了多少,物流成本占 GDP 的 14%,比中国高 3.5 个百分点。更绝的是,印度 30% 的货物得通过邻国转运,港口费用是周边国家的 5-6 倍,光在港口排队就得 2.5 天。想想看,一个手机零件从中国运到越南组装,三天就能上船,在印度可能还卡在海关呢。 电力供应更是硬伤。中国特高压电网覆盖全国,就算偏远山区也能 24 小时供电。印度呢?2012 年一场大停电直接让 6 亿人摸黑,首都新德里的红绿灯都瘫痪了。2023 年夏天,因为高温导致用电激增,13 个邦轮流拉闸限电,连富士康在印度的工厂都得自备柴油发电机。更要命的是,印度 73% 的电力靠烧煤,进口煤炭价格一涨,整个电网就跟着哆嗦。有个笑话讲,印度工厂老板每天起床第一件事不是看订单,而是查今天哪个邦停电。 再看政策执行,印度简直把 “朝令夕改” 玩成了艺术。苹果为了把 iPhone 组装线搬到印度,又是申请补贴又是建厂,结果印度突然提高零部件进口关税,逼着苹果从本地采购 —— 可本地供应商连合格的螺丝都造不出来。富士康跟印度合资建半导体厂,本来政府承诺补贴 50%,结果三年没批下来,最后富士康直接撤资。反观中国,特斯拉上海工厂从签约到投产只用了 12 个月,这效率差距,就像高铁和牛车赛跑。 劳动力素质更是没法比。中国工人平均受教育年限 14 年,印度只有 8 年。苹果在印度的工厂,组装的 iPhone 良品率只有 85%,比中国低 13 个百分点,每 100 部就有 15 部得返工。更尴尬的是,印度制造业工人里只有 5% 接受过职业培训,连拧螺丝的手法都不统一。有个印度电子厂老板吐槽:“我从中国请个技术员,人家三天教会工人操作机器;在印度,三个月还在教怎么开机。” 最讽刺的是,印度一边喊着 “去中国化”,一边偷偷依赖中国供应链。苹果在印度组装的 iPhone,70% 的零部件来自中国,连富士康都得从中国进口预组装零件包才能维持生产。印度想搞半导体,结果 80% 的设备得从中国买,剩下 20% 得从德国进口,自己连个芯片封装机都造不出来。说白了,印度就像个没根基的浮萍,风一吹就散了。 说到底,制造业转移不是请客吃饭,得靠实打实的基础设施和稳定的政策环境。中国用 40 年时间修路、建厂、培养工人,才攒下 “世界工厂” 的家底。印度呢?10 年时间光搞口号,连最基础的物流、电力、港口都没整明白,还天天想着弯道超车。就像盖房子,中国打了 40 年地基,印度却想直接盖 30 层楼,结果楼还没盖起来,自己先摔下去了。 现在美西方产业转移就像一场淘汰赛,越南、墨西哥都在拼命抢订单。越南物流成本比印度低 20%,港口效率是印度的 3 倍;墨西哥虽然离美国近,但 80% 的汽车零件还得从中国进口。印度呢?既没越南的灵活,又没墨西哥的地理优势,还自己给自己设关卡,不输给谁呢? 这事儿给咱们提了个醒:任何产业升级都得一步一个脚印,妄想靠投机取巧弯道超车,最后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。中国能走到今天,靠的不是运气,是扎扎实实的基建、稳定的政策和勤劳的工人。那些总想着 “取代中国” 的国家,先把电供稳、路修好、工人培训起来再说吧。